分項2-4:月討論






2022/5 月討論

  • 本計畫計畫採用2013年由低碳建築聯盟(LCBA)提出的建築碳足跡評估法(Building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Method, BCF)計算建築物生命週期之總碳足跡(Total Carbon Footprint, TCF)。BCF法是依據「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理論建立,評估範疇包含建築生命週期五階段:新建工程資材總碳排(CFm)、營建施工階段總碳排(CFc)、建築使用階段總碳排(CFeu)、修繕更新階段總碳排(CFrm)及拆除廢棄階段總碳排(CFdw)。BCF法採用「設計導向」的「設計介面計演算法」,有別於過去「產品導向」的建築碳足跡盤演算法以實際建材數量和品目進行精算;「設計介面計演算法」是以建築構件和設備系統單元為介面的簡演算法,以建築面積、立面面積、標準化理論公式進行推估。它是以一系列台灣建築資材、建築使用、能源的統計資料與碳排理論推估公式來模擬建築碳足跡的方法,另外它所有資材、工程分項、能源計算、氣候條件、建築使用虛擬情境,建築空間分類均來自嚴謹的本土產業調查與學術研究成果。

    目前已有針對中山林校園二處建築執行碳盤查之將建築物生命週期之五階段碳足跡數據羅列。以食品學系及運動休閒學系二棟營舍建築30年再利用碳盤查分別為201,569.79kgCO2e及286,736.11kgCO2e,以其各自的平屋頂面積而言將可架設約25.68kWp及36.74kWp,以2019年碳排係數0.509公斤CO2e及金門平均日照時數3.5小時,二棟建築每年將可減碳約為39,587.64公斤CO2,對於二棟再利用營舍建築而言,以太陽能發電系統建置作為碳補償約12.3年內便可達成補償建築物30年再利用運行之碳排放的目標,達成碳中和的實質意義。

    私人住宅部份原則選定計畫主持人的居家作為碳盤查及碳補償(碳中和)策略探討,提出可供金門地區一般新建或修繕住宅節能參考手法。

    作為低碳示範島的金門離島,實住人口只有五萬多人,面臨著進口能源的依賴,資源有限,以及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在住民惜地的傳統觀念下(土地來自祖先遺傳),城市聚落集中,要在這環境和條件之下推展低碳 零碳建築似乎會來得容易些,因此開啟此第一棟低碳到零碳建築的興建,實有拋磚引玉之功能,期許轉變居民及建築師的觀念,加速啟發了推動建築創新的機會,引導創造性方式去探討節能減碳問題,希望也能掀起了環保綠色建築的風氣,這才是本棟示範建築興建真正實際的貢獻。

    對於本棟建築物生命週期至少60年而言,藉由誘導式手法-再生能源、中灰水回收利用及建築外殼節能斷熱等,在金門逐年以碳補償、碳中和的方式達到碳足跡歸零的零碳住宅。另外也藉由搭配建築之低碳策略進行所謂低碳生活之規劃,也就是把建築減碳概念配合低碳生活發展至零碳層面,減碳範圍擴大至建築全生命週期,希望能達成所謂零碳生活終極目的(Building a dwelling that remains carbon-neutral over its lifetime – A case study in Kinme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Oct.13 online, Volume 208, doi.org/10.1016/j.jclepro.2018.10.101.)。

    計算本棟建築物生命週期五個階段:new construction materials(CFm), the construction phase(CFc),daily energy consumption(CFeu), repair and renewal work(CFrm), and the demolition process(CFdw)的碳排放量,LCBA-Neuma建築材料數據庫由Low Carbon Building Alliance (LCBA)於2013年創建。該數據庫包含基於PAS2050標準的當地建築材料數據,其中包括建築原材料、加工材料和建築結構體系等碳排放數據。建築物生命週期的估算基於2015年由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EPA-Taiwan)發布的“Carbon Footprint-Product Category Rule (CF-PCR): Building”。一般RC造建築物均以60年生命週期為評估標準,可在設計階段碳盤查後根據數據透過改善耐久設計、耐久施工、維修性設計及低碳手法來延長生命週期60年總碳足跡((TCF)=CFm+CFc+CFeu+CFrm+CFdw =856,264.49kgCO2e/60y。

    從低碳建築到零碳住宅與一般稱為零碳建築是有些差異的,在永續的精神上,應與環境共生,且不造成環境壓力,在生態工法的引導下,許多建設更應超越過去「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對立」的概念,以創造城鄉開發與自然保護雙贏的新境界。以生態上的「補償制度(Mitigation)」,更是一種維持生態總量管制的方法,「補償制度」是現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確立的制度,是對於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所採取的緩和及補償措施,在補償的手法機制下:「避免avoid」、「最小化minimize」、「補償compensate」就須考量進入基地環境時所造成的碳足跡累積,當開發無法免除其環境破壞時,就必須採取的補償措施,也就是使用碳補償的手法來作為抵償環境損失的方式。因此建築物從一開始工地怪手的進駐,到最後入住期間的碳排放,皆須一一記錄,配合低碳措施碳補償機制,使之於建築運作期間的碳足跡,也能藉由建築規劃設計及修正,達成零碳目標。依照「低碳建築聯盟LCBA」所建構的建築碳足跡評估法BCF法來執行,經評估結果,本幢建築其60年生命週期之間的總碳足跡為856,264.49kgCO2e,透過各項碳補償低碳策略,每月皆可逐步抵償至碳中和,達成零碳住宅目標。 。







2021/5 月討論

  • 私人住宅建築碳盤查

    對於本棟建築物生命週期至少60 年而言,藉由誘導式手法-再生能源、中灰水回收利用及建築外殼節能斷熱等,在金門逐年以碳補償、碳中和的方式達到碳足跡歸零的零碳住宅。另外也藉由搭配建築之低碳策略進行所謂低碳生活之規劃,也就是把建築減碳概念配合低碳生活發展至零碳層面,減碳範圍擴大至建築全生命週期,希望能達成所謂零碳生活終極目的。

  • 節能減碳(碳補償)手法項目







2020/10 月討論

  • 中山林校區食品學系及運動休閒學系二棟營舍建築碳盤查

  • 食品系

    運動學系







2020/8 月討論

  • 計畫採用國內低碳建築聯盟(LCBA)提出的建築碳足跡評估法( BCF ) 針對民間及營區建物計算建築物生命週期之總碳足跡 (Total Carbon Footprint, TCF), 提出節能改善建議。

  • 總碳足跡

    運動休閒學系-酒類及農產品加工研究中心

  • 民間私人住宅